2021年“专精特新”成为资本市场极具热度的话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首次提出通过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补齐产业链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上升至国家层面。
一、什么是“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方面均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企业。这类企业专注于细分赛道,有时甚至执着于一两款产品,市场空间较小、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即便投入市场,往往还需要与国际顶尖高手正面交锋,几乎不会有爆发式增长。同时,较IPO上市门槛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专精特新”企业一直未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急需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支持。
专业化 | 精细化 | 新颖化 | 新颖化 |
专业化(主营业务专注专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具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地位,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 精细化(经营管理精细高效)。企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在经营管理中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流程和体系,实现了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产品或者服务品质精良。 | 特色化(产品服务独具特色)。企业针对特定市场或者特定消费群体,利用特色资源、传统技艺、地域文化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或者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 新颖化(创新能力成果显著)。企业创新能力成效显著,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属于新经济、新产业领域或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新模式等方面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
二、“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随着中美博弈逐步从贸易摩擦转为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国内急需在诸多领域补齐短板,保护产业链安全。例如,近年来,华为芯片产业链时常受到美国贸易限制,华为为弥补芯片产业链在EDA工具(集成电路领域的上游基础工具)的缺失,也先后通过投资四家EDA企业防止受到封锁。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分工从强调效率逐步转向强调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将是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一个重要考量。例如,日本味之素味精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它卡住了全球芯片企业的脖子。味之素在制造味精时会产生一种副产物ABF(一种用极高绝缘性的树脂类合成材料制造成的薄膜),目前在全球芯片制造过程中都被普遍使用。ABF材料市场不大,技术门槛非常高,味之素公司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几乎没有替代产品。“专精特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和申报标准
“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中小企业只有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击穿阈值,才能逐步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升级、持续发展。
根据工信部《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广东省和深圳市也发布了2021年度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标准和范围,“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基本条件如下:
深圳市专精特新 | 广东省专精特新 |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 |
基本条件 | 1、上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 1、上年末总资产和上年度营业收入须达3000万元以上; | 上年度营业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 |
专业化 | 1、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0%以上; | 1、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5%以上; | 1、属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精细化 | 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国际国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 | 1、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 1、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 |
特色化 | 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 企业具有行业或区域的独特性。 | 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且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
新颖化 | 1、获得1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 | 1、获得2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0项以上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 | 1、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及以上; |
四、“专精特新”政策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为了更好地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在2021年到2025年,中央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其示范作用。除此之外,企业申报“专精特新”资质,也有助于其各方面的提升:
1、大幅度地提高估值。
市场依据企业前景来给予估值,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往往需要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认可来提升估值。市级“专精特新”只是企业成长的第一步,只有贯彻做到“专精特新”的优秀企业才能申报省级,随后逐渐成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最后才能成为相关领域领跑者,实现估值的大幅提升。
2、上市扶持。
在全国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目前只有7%的企业实现上市,上市企业数量明显不足。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的成立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了登上交易所舞台敲钟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过去的《证券法》当中,一个企业能否上市,重点看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新《证券法》则把“持续的盈利能力”改为了“持续的经营能力”,把企业上市的标准由能否赚钱变成了是否有市场认可的估值,关注的是企业的成长前景。这一关注点的转移进一步提升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的可能性。
3、获得创新贷款方案。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入低、缺少土地等大型固定资产,银行往往认为贷款风险较高,且贷款后管理难度较大,往往审核极为严格,企业深受困扰。而银行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企业予以支持,针对其不同阶段推出了低利息、无抵押、无担保等形式的创新贷款方案。
4、吸引和培育人才。
“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有助企业宣传、形象提升,以吸引人才。同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可能性也为股权激励留住人才打下了基础。另外,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也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智力支持政策。根据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将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到2022年底,培训经营管理人才不少于2万名,对重点企业实现培训服务全覆盖;推动各地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供给通道,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对重点企业予以倾斜;推动各地建立专家志愿服务团或服务工作站,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专家辅导服务。
五、中小企业如何借助“专精特新”政策加速走向成功
“专精特新”政策能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更专业化的分类,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从而加速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1、填补空白,带动产业升级
“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于制造业短板弱项,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对“卡脖子”难题不回避不放弃,牢牢掌握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企业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虽然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如果把工业体系内部观察的倍数不断放大,就会发现其中仍有诸多空白的细分领域需要弥补短板。
2、工匠精神,专注核心产品
企业家要摒弃规模崇拜,拒绝多元化诱惑,建立核心产品竞争优势。大量“小而专”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时间短则十年,长则数十年。已公布的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成立年限16年。企业要尊重规律、注重工匠精神,真正有价值的“专精特新”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内功修炼,要有“与时间做朋友”的耐心。
在市级阶段“专精特新”企业要将主营业务收入在总收入占比中提高到70%,摆脱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在省级阶段的企业进一步将主营业务收入在总收入占比中提高到75%;在国家级阶段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最终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3、重视人才建设,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协调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就难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在省市级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要将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员工数占企业员工总数提高到40%以上,而在国家级阶段占比扩大至50%以上,还要学会借助外力,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4、选择合适投资机构,为企业发展赋能。
当大量的资本开始关注“专精特新”企业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需要充沛的资金,还需要能为企业带来认知升级和管理创新的投资机构。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创业是一系列极其专业的行为,已经从业余选手竞争走向专业选手比拼。企业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大多技术出身,长期扎根于某个细分领域,时间精力大多放在产品研发和打磨上,认知和专业无法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环节,因此更需要专业投资机构的扶持和帮助,让创业者成为创业家,让创业成功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机遇下,“专精特新”政策的出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只有不断精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国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和产业变革过程中蕴藏的巨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