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中美经济之争结局预判
2025-01-07

股市的表现就是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期:中美之争究竟会怎么样?底层逻辑是什么。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在与很多机构和投资者交流中,大家存在很多疑问,这些疑问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到投资和兴业,特别是人民币和股市,这些问题如下:

1、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喜欢唱空中国经济,最近高盛又在唱空中国房地产?

2、中国经济会像前苏联经济一样,出大问题吗?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3、中美之争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终格局?

4、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


一、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刻意唱空中国经济?



我们发现最近2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特别明显,结合中国经济处于从房地产经济迈向消费和科技驱动增长的换挡期,这引起国内很多企业家和中产阶级的焦虑。

 

我们不要忘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我们动了人家的奶酪

 

随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强势崛起,特别是在电子通讯、汽车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逐渐成为第一强国,这本身动了他们的奶酪:

 

欧洲:德国和法国、意大利,是汽车制造强国,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德国大众,奔驰和宝马,法国标致,意大利的菲亚特等,5G通信也落后于中国。如果不是美国刻意打压,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等,在欧洲都会受到严峻挑战。上述企业是这些国家的顶梁柱企业,也是支撑这些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核心企业。

 

日本:也是一样,支撑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的就有汽车制造业:丰田、本田是日本的代表性企业,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产业几乎占日本GDP的10%,堪称中国的房地产。

 

新加坡:为什么新加坡反而从原来特别拥抱美国的国家变成相对中立,因为新加坡是中国崛起享受红利的国家。

 

排在第二位的原因就是不适应中国的强大。

 

过去200年,白人至上的优越感受到挑战。他们难以接受一个黄色人种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这个趋势特别明显。长期的心理优势丧失,会导致心态平衡的丧失。即使是中国香港、台湾,也曾经有这样的心态变化过程。家里的穷亲戚突然崛起,确实感觉到不太自然和舒服。

 

排在第三位的原因:美国的挑唆。

 

当然这非常容易理解,毕竟,我们正在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强国,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结束。我们不要忘了,美国是西方国家的带头大哥,是他们的灯塔国家。

 

美国人和英国人特别喜欢玩阴谋和阳谋:今天朝鲜半岛、巴基斯坦与印度、中国与印度等等,都是他们布局的结果。

 

排在第四位的原因:国内出现换挡期的真空地带。

 

虽然面对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如何成为一个历史性超级强国,我们的对策其实还没有形成,对内对外都在探索之中。既然是探索,那么出现各种试错和分歧。叠加经济的换挡:中国从依靠房地产迈向依靠科技和消费,从人口红利迈向人口下降等等。

 

二、中国经济会像前苏联经济一样,出大问题吗?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会像前苏联经济一样,出现所谓的崩溃。这是人民币长期被美元压制重要的原因,货币本质上就是信用,信用就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之上。

 

期待中国变成前苏联的人,这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两者之间有四大关键不同:

 

第一、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强大的制造业,而这一点前苏联就是一个跛脚老人,只有重工业还可以,轻工业是一塌糊涂。

 

正是中国最为强大的制造业,才使得中国人民币拥有很强的全球商品交换基础,而不是前苏联只是依靠石油。

 

第二、中国整体而言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的,而前苏联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任何人与市场掰手腕,最终都是骨折。中国已经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内有5000多万家企业,虽然,在一些领域,国家的控制力还比较强,但参与全球竞争的市场主体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在大多数领域,也是全世界竞争力最强的——连续多年的全球第一贸易顺差大国充分说明这一点。

 

对内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济的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那么,这个企业或者这个国家无忧!这是一个基本的底层逻辑,更是穿透表面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14亿中国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以及艰辛的努力,并且充满活力。我们神州大地依然到处都在创业和创新,处处都是硅谷,每个赛道都依然非常拥挤,依然都是红海市场。正如比亚迪所言,凡是在中国卷出来的企业,走向全球,都是世界级的竞争力。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很多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员——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处处都在招商引资,处处都在谋发展。社会治安更是世界大国中少有。这样的国家有什么理由担心经济出大问题。

 

第三、对外开放体系导致中国的经济圈远远大于前苏联。即使不考虑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中国的经济圈还是十分惊人的:整体人口远远多于美国等西方国家。

 

我们简单计算一下我们的经济朋友圈:东盟有6亿多人口;中亚五国加俄罗斯有2亿多人口;非洲和拉丁美洲有10亿以上的人口。加上中国本身的14亿人口,我们拥有三十亿的经济影响圈人口。这已经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

 

你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经济影响圈朋友都是穷国。这句话,在30年前是对的,但是,2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差距大幅度缩小:

 

20年前,日本、欧洲等人均GDP就超过2万美元,但是,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就是几百美元,但是,今天的日本也就是3万多美元,而马来西亚已经达到1.2万美元。与马来西亚同档次的国家有很多:巴西、墨西哥、泰国、俄罗斯等等。

 

其实,正是这个原因,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总的金额是持续上升的,即使对美国贸易是下降的。反观前苏联,包括经济互助委员会全体国家在内,经济和人口规模远远小于美国等西方国家。

 

第四、中国经济不断处于改革之中,不断地降熵,效率是不断提升的,试错与纠错是交替进行的。

 

按照普利高津反熵增的理论,系统外做功的开放系统,活力是非常明显的,只要中国改革不停止,开放不封闭,中国经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中美之争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终格局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中美之间已经出现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参照抗日战争的三阶段论,时代伯乐认为,大概率中美之间的激烈博弈将呈现为三个阶段,这对财富管理非常有启发价值,基本能够解释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大家的心态变化:

中国处于下风阶段

(5年左右:2018年—2023年)

以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为标志,中国一直处于防御阶段,基本上是应对姿态,追求中美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个时候,全国大众的心态一定是认为,中国不是美国对手,甚至出现崩溃论。对于有钱阶层来说,对人民币没有信心,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对股市没有信心,对中国赢得贸易战、技术战等没有信心。其实,这背后是弱国心态会不断反复。

以华为麒麟9000S芯片和华为M60的横空出世为标志,第一阶段基本结束。美国没有赢得对中国的贸易战和技术战,也没有在国际上对中国形成封锁和碾压性优势。

 

中美处于相持阶段

(5年左右:2024年—2029年)

2024年起,中美之争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国改变被动防御的心态,开始积极应对,甚至是主动出击:我们看到的针对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包围式军演;高调举行一带一路国际论坛。

 

我们大胆预测,2024年起,中美之争开始进入到麻木状态和看不到未来的阶段,但最为绝望的至暗时刻过去。局部领域,中国人的信心开始恢复,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将逐渐摆脱被动局面,逐渐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领域,逐渐在全球营造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新体系。

 

这个阶段可能也正是中国和美国放下身段,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扎扎实实推进各自的发展。

 

中国胜出阶段

(5年左右:2030年—2035年)

背后是中国GDP大概率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是人民币升值和GDP增长的共振。

 

之所以,我们坚定认为,到2030年起,中国与美国的攻守之势易也,因为中国经济的腹地和人口都明显处于优势,加上,整个中国制度的迭代和进步速度,赢得与美国的竞争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旦赢得与美国的竞赛,中国就会崛起成为全球最为强大的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军事、中国的金融等都将成为全世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当然,中美之争并不意味着,任何一方面出现崩溃,也不排除达成一种均衡态势,就是谁也无法战胜谁。

 

从国家到公知和大咖,并没有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结果描述和推测,更多是停留在想象之中,或者留给人们自己去思考。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有以下几个特点:矛盾不可调和,世界上会形成分别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两套并行体系。这种格局的核心如下:

 

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已经演绎到极致,出现种族灭绝的问题。40年改革开放,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但是,现在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拜金主义和人口绝对下降导致的种族灭绝。

 

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体系:俄乌战争使得俄国武器声名狼藉,叠加中美两国的军事领域的早已脱钩,除美国及其盟国外,中国军事装备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运用。中国军工产业非常可能复制其他制造业一样,全面走向世界。

 

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科技体系:两国竞争最终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底层技术之争。中美技术已经展示了这些演进。

 

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人民币、美元会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两大货币,人民币会有自己的支付体系。俄罗斯被制裁等于演绎了这一个结局。中国会充分利用自身全球第一制造强国的地位,人民币结算将逐渐得到实现。

 

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两国又不可能完全脱钩: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成为缓冲地带;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依然是全球可贸易商品——美国自身都没有搞明白脱钩断链的本质上是什么核心内容又是什么,2018年以来已经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会发现:凡是由国家买单的,大概率会分道扬镳;凡是由老百姓买单的,大概率难以脱钩断链。今天的美国,其实以实际行动已经承认了这一点。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优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随着中国在民用科技和军用科技的同步崛起,除部分核心部件外,中国在产品集成上已经部分超越美国和欧洲、日本:水上的船舶制造、路上的汽车和高铁、能源中的光伏锂电,我们已经领先;军事中的战斗机制造、无人机制造、驱逐舰、中程弹道导弹等,也逐渐超越美国,更是遥遥领先于欧洲和日本。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的科技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突破。即使是最难的芯片半导体,也就是不到10年的差距。

 

关于这个领先优势的问题,往往存在很多认知上的偏差和误区:

 

第一、我们会忽略后发优势。

 

众所周知,后来者一定能够少走弯路。华为任正非总裁都认为,今天华为技术进步慢下来,是因为进入到无人区,无人可抄作业了。40年中国迅速赶上西方国家,与这个后发优势高度相关的。

 

第二、我们会忽略复利效应

 

今天再复杂的系统都是前人不断迭代和更新的结果,是复利的结果。但是,复利的开始都是渺小的,是弱小的,正如2的平方不可怕,可怕的是2的32次方一样。中国人勤奋工作,努力奋斗,996,白加黑,这会导致迭代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制裁华为,最终华为超出大家预期的原因所在。

 

大家想一想,中国的歼击机发展历史更加证明这一点:歼-10的时候,我们还落后美国20年,但是到歼20刚出来的时候,还落后10年,现在随着歼20双座机及驱动无人机群,中国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到2024年年底,我们已经拥有六代机,而美国到现在,六代机还停留在PPT阶段,至少落后中国5年!

 

第三、我们会忽略中国会以全球视野聘请人才和吸纳全球智慧

 

很多人往往会攻击中国的教育体系,认为难以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其实,他们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一个开放的体系,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够吸纳全球人才。众所周知,华为的5G极化码,就是土耳其人搞出来的,但丝毫不影响华为5G技术属于华为,属于中国的事实。今天的字节跳动,照样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大量海外人才都不是中国人。

 

第四、我们会高估顶端产品的技术含量

 

在实业中,越顶端的产品,本质不是因为技术上更难,而更多是因为市场空间很小,一般人做起来没有多大意思,经济可行度相对要差一些。但是不要忘了,对于专业搞技术的人来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人说过一句话:凡是中国攻克的都不是高科技,凡是中国没有攻克的领域,都是高科技。

 

也就是说,凡是认为EUV光刻机和芯片很难的,唯一能证明的结论是说这个话的人不懂这个技术。与人们普遍的认知完全相反,很多所谓高端的东西从纯技术上说反而更简单。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技术都是纸老虎,都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更难的技术,最多只不过需要多捅几层窗户纸而已。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科技发展的工匠精神理念和思维、政策导向。

 

第五、我们会高估中美技术战的期限

 

从一定角度来说,中国对美国的芯片战已经接近尾声。中国芯片业能够获得全面突破的第一大功臣是特朗普,因为他给了中国芯片业全产业链系统应用的机会。

 

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焦虑,给一点时间即可。中国芯片发展目前最需要的是技术工艺的突破,是工匠精神,是需要时间,需要迭代,但是,周期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长。

 

超越也许不是问题,但是人民生活的幸福才是关键


作为国内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时代伯乐认为,我们可以从另外尺度来说明,中国超越西方国家的时间也不会需要太长,而且过程难以被逆转,一旦实现完美超越和心理超越,人民币就会大幅度升值。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位名叫李怀印教授深度阐述了一点:

 

从历史和社会人文的视角,而非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聚焦于国家规模、族群构成、价值体系、人力资本以及国家定位等较为间接但更为根本的因素,认为这五个因素汇聚于一起,形成了超乎各种具体制度和举措的影响力之上的“元实力”,构成中国所独有的国家竞争优势。相对于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可变性和短暂性,它具有持久、稳定的特征,不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最为强劲的动力,也必将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成功驱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

 

经过这样的改革过程所形成的市场机制,以及非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人口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早已存在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市场化和私有化方面都超过了中国,却并没有出现中国这样连续几十年快速增长的过程。

 

国家规模、族群构成、价值体系、人力资本以及国家定位,基本观点是,中国在这五个方面享有巨大优势。

 

第一,中国的巨大规模,尤其是占世界最大份额的人口和市场规模,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发展升级;

 

第二,中国人口虽然规模庞大,却在族群和文化上高度同质,为商品和信息交流、社会整合和秩序稳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中国社会对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享有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为各行各业生产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中国社会主体的非宗教性质和价值取向的世俗主义,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

 

第五,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起到了至为关键的引领作用。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当然会面临各种制约因素,诸如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加大、对海外能源和商品市场过分依赖、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人口结构趋于老化。

 

但只要没有意外的重大灾难(大型自然灾害或大型国际战争)发生,只要构成中国“元实力”的上述五个条件不变,中国的综合竞争优势就不会被颠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升级势头将会继续下去。

 

今后10年内,中国最有可能跨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行列。而以中国经济体量之大、综合竞争优势之得天独厚,一旦产业成功升级,它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生存远景的影响力,将是今人无法想象的。

 


提交商业计划书
立即提交